|
海阳绿茶历史沿革据《海阳县志》记载,早在唐文宗年间(公元827-835年),境内就有种茶、制茶之说。主要产自辖区内东经120°50′-121°29′、北纬36°16′-37°10′。以海阳绿茶为主,具有汤色碧绿明亮、回味甘醇、香气浓郁、耐冲泡等优良品质。 1932年,海阳人张丰奎,是建国前烟台行署海阳县东村镇五间屋有名的茶师,创办了海阳市首个茶叶合作社,经其手炒出的茶汤色碧绿明亮、香气浓郁,回味甘醇。1953年7月,海阳人张学富率先引进茶叶现代化加工设备和管理技术,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等过程全由机器来完成,大大提高了制茶效率,茶叶产量也随之大增。1956年,全县栽植面积1050亩。1978年,全县产茶叶3.2万斤。1980年,产量至顶峰,达到4.2万斤。2012年4月,海阳绿茶代表性传承人张志刚发起注册成立海阳市步鹤山茶果专业合作社,并通过了国家有机茶种植基地认证。建立了200亩步鹤山标准化茶园;投资200万元建设了1000平米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建立海阳绿茶海阳专卖店和烟台莱山专卖店两处直营店铺,全国各地茶庄加盟代理商上百家。 海阳茶树冬季休眠期长,生长期内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叶内含物的积累,茶叶内含营养物质丰富。同时海阳绿茶的茶叶采取生态化种植,茶园多使用农家肥、沼渣、沼液、有机肥,使开春后茶的内质更营养更丰富,口感和品质更佳。茶企在茶园周边植树造林,用于改善土壤净化空气,让茶树吸收原生态的大自然气息,培育出来的茶叶有天然的花果香气,生产出来的茶叶农残、重金属和所有卫生指标都符合标准。海阳绿茶制作技艺采用“抖、散、甩、扣、拓、搭、搓、挤、压、磨”十大制茶手法,形成了墨玉绿、焙豆香、琥珀汤的独特海阳绿茶品质。 运用“抖、散、甩、扣、拓、搭、搓、挤、压、磨”十大制茶手法,形成了“墨玉绿、焙豆香、琥珀汤”的独特海阳绿茶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