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茶品类食品,茶叶月饼,茶叶挂面,茶叶粽子,茶点,茶宴

联系电话

15166853777

首页 >> 留格茶新闻 >>茶馆新闻 >> 弄懂茶叶五项八因子,拒绝套路,真正喝懂茶
详细内容

弄懂茶叶五项八因子,拒绝套路,真正喝懂茶

比懂茶的更懂壶,比懂壶的更懂茶。

喝茶不必非紫砂,但有壶须喝好茶。

今天就单把茶拎出来,知茶论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一说茶叶评测中的“五项八因子”。

先说一个现象,有关茶媒、茶商的文字游戏。

对于喝茶却不懂茶的爱好者来说,看到这样的描述,不禁眉头一紧,心想:这字我都认识,组合在一起怎么就叫人看不懂呢?

别急着划走,虽然初看让人摸不着头脑,但“陈香”“药香”“花蜜香”这些字眼恰好为读者提供线索,说明写文章的人还是懂点茶学专业知识的,这样的软文(软广),可信度上升,不妨点进去看一看。

此处用到的正是我国传统的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五项评茶法和八因子评茶法。

何为五项评茶法?

五项评茶法将审评内容分为: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

 

视、嗅、味觉器官并用,外形与内质审评兼重,审评采用百分制,各项占比百分之20

 

一评干茶,看干茶的色泽、条索、嫩度、匀整度、净度

 

二看汤色,从颜色、亮度、清浊度、沉淀物分辨茶的好坏

 

三嗅香气,包括香型、高低、纯异和持久性

 

四尝滋味,从浓淡、甜苦、酸涩、回甘来分辨

 

五看叶底,包括叶底的老嫩、软硬、匀杂、整碎、色泽

 

其中外形占比百分之20,而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这些湿评因子,占比达到百分之80。虽然能较好地体现对茶叶品质的侧重,但因工作难度强度较大,逐渐被八因子评茶法替代。

 

八因子评茶法又是个什么“东西”?

将八因子展开,可以分为两个维度

 

一是外形,包括松紧、色泽、整碎、净度四项因子

 

二是内质,包括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四项因子

 

八因子评茶法,侧重于以视觉进行判断和比较,对依靠嗅觉和味觉判断的因子要求相对不高。干评、湿评因子得分各占百分之50,这正是八因子评茶法的制订依据:选择简单、可比性强的因素,以利统一观点。

 

审评的操作流程一般是:取样→评外形→称样→冲泡→沥茶汤→评汤色→闻香气→尝滋味→看叶底

 

【分析】

 

1、外形。

 

通过对干外形和颜色的观察,我们即使不喝,也能对其所属哪个茶类有判断。比如绿茶,干茶色泽就是翠绿、砂绿,这点有点像紫砂泥料,紫泥再怎么变化,逃不开紫红、紫棕色系,不可能是朱红、葵黄。

 

2、汤色。

 

观察茶汤的颜色、光泽,比如这款峨眉雪芽,茶汤明显呈杏黄色,介于绿与黄之间。微距下再看细节,亮度较好。可以判断出它是正规大厂出品,不是什么杂牌小作坊。

 

3、香气。

 

用拆字法分开来看,香,也就是大众知晓的自然界中的香气:花香、蜜香、果香、糖香、陈香、粮食香等等;气,一般指不好的气味:陈气、烟气、火气、焦气等等。

 

4、滋味。

 

滋味分为浓与醇两条路线。简单来说,浓,尝起来是咸还是淡,会不会回甘;醇,入口的感觉是厚还是寡。若苦涩度特别突出,且能化开形成回甘,称之为“浓强”;若苦涩度较低,口感偏厚,称之为“醇和”。

 

5、叶底。

 

也就是茶渣,它能还原茶叶走过的一生。从采摘到加工、存储,这整个过程都在叶底中暴露无遗。不懂茶渣,不算知茶。

 

主要看三点:色泽、匀整、弹性。色要正,泽要亮;叶片的厚薄、整碎要统一;捏一捏,判断叶片的活性。

 

喝茶这一简单的行为,就像刮刮乐,能不能喝到好茶一半看运气、一半看天意。

 

无论是五项评茶法还是八因子评茶法,对于茶客而言,就是个辅助喝“明白”的工具,能用则用,用不顺手弃之也不关痛痒。若顺便能识别套路,那更是喜不自胜。


  • 电话直呼

技术支持: 山东乐淘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